中国人口最多的前100名姓氏: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漕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前十名总人口约为5.5亿人,其中中国前五大姓人口近4亿!
客家人曾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中华民族里的精英”
明末清初,国势日弱,战乱和灾荒促使无数河洛移民的后裔继续逃往更偏远的南方,如海南鸟,台湾,甚至漂洋过海,流落泰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甚至远至欧美等地。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将近一亿人口的王氏除了著名的琅玡氏,山西太原王氏,名相辈出的三槐王氏,还有山东昌乐的北海王氏、山东郡城的东海王氏、山东巨野的高平王氏,陕西的京兆王氏、甘肃天水的天水王氏、山东东平的东平王氏,山东滕州的山阳王氏,河南新蔡的新蔡王氏、河北省定县的中山王氏、河北省行唐县章武王氏,山东掖县的东莱王氏,四川的广汉王氏,陕西的金城王氏、山西的河东王氏、湖南的长沙王氏以及江苏的六合王氏,河南的南郡王氏等等亦是名望家族。有的书籍记录,王氏著名望族全国多达三十八望,比二十一望多出十七望来,可见王氏在全国分布之广,家族之兴盛,名人将相的功绩,教育、著述、书画、艺术等,对社会影响者是不可低估的。
远古流传得姓于青阳,青阳就是清水之北,改为清河郡,先秦属于冀州东部,包括今河北、山西和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西汉有张仲在都城镐京(陕西长安县)做官,关中也开始有张姓居住。春秋晋国(今山西省)是主要集聚居之地,战国时期的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张姓人群开始适徒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更广泛的地区建立家园,随着政治中心转移迁居黄河南北,秦、西汉统一封建国家,先民建功立业封为王候,到黄河流域西至甘肃、宁夏,东到山东、江苏沿海,北至长城,南到秦岭、淮河,汉、唐两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兴盛的时代,也是张姓先民极为辉煌的时代。张姓先民通过自己的武勇和智慧,建树了丰功伟绩。随着张姓人群不断迁徒和繁衍,足迹不但遍布大江南北,而且达到岭南、西南、西北、东北和东南沿海。到了宋元明清各代,军队进入中原严重战乱,自然灾害袭击,黄河流域先民,大规模定居长江以南,河南、河北、山西最为集密。
公元前316年春,秦国惠文王派张若为蜀守候,战国进入西南四川,翻越秦岭,在巴蜀落户,成都人张霸任朝庭侍中郎,蜀人张宽在汉武帝任侍中郎,张壮由中关迁到犍为郡,武阳(四川彭山县),张陵沛国丰县人,客居蜀地,在峨眉山修道,陆续各地迁巴蜀,宋元后南迁贵州、云南。
博望候张骞奉汉武帝令出使西域,张停任汉阳太守,张轨是凉州太守,西晋末年大乱,先民躲避到西河投依张轨,传记张姓将领31人,张镇、张越兄弟就是凉山势力强大的豪族。
东汉末张昭,字子布,是三国著名辅臣,在战乱中南横长方大江,张昭任东吴谋士避难江东,西汉末张韪北乱,随晋帝南迁建业。张兴是西晋名臣张华孙子,避难过江,一路过江的还有安平人(今属河北)张亢官拜散骑常侍郎。
张泓迁到渤海国双进东关,东北张孝杰、张琳、张汝霖、张汝弼弟兄都是著名大臣,元明进入河北、山东逃避灾荒闯入关东。
张姓走出国境,侨居海外,世界各国都有张姓之人。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 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闽、粤袁氏于清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国家。
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唐朝时,河南固始谢氏入福建泉州,同时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后有一支自宁化迁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自宁化迁至广东大埔,后移居梅县。
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在台湾谢姓是一个重要的姓氏。一是落藉较早,明末就有谢氏入居台湾;二是族大人众,列第十三。台湾谢姓与大陆是同一宗祖。他们遍及全省,以台南、彰化、苗栗、台北等地。明代末年最先入台谢姓从广东、福建渡海东行登上台岛,居往于台南;到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在台率众起义,广东的义民谢姓入居下淡水港。乾隆以后从福建、广西而来的谢姓人纷纷移居全台南北。
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台湾,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
毛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汉至隋唐,毛氏在今山西离石县、河南荥阳县形成望族,成为当地显贵人家,故后世毛姓人多以“西河”或“荥阳”为郡望。唐末五代以后,毛姓除居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甘肃外,主要称盛于江南。因此,自北宋至今的1000多年间,毛姓的著名人物绝大多数都出于南方。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毛姓是名列第76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7%。其分布以浙江为最,约占全国汉族毛姓人口的31%,次为广西、四川、湖南,这3省毛姓占全国汉族毛姓人口30%以上。
毛氏徙居清远,始于明代,现有1.91万人,成为名列第48位的清远人口大姓。其分布以阳山最为集中,达1.43万人,占全市毛姓人口的3/4。
阳山毛氏的来历,可上溯到元明之际的南京。太始祖毛胜宗居南京城,生透远、透文、透成三子。次子透文于明洪武二年(1369)来到广东南海县经商,后又重返南京置业,再未回来。他走后,留下妻子黄氏和儿子仲举经营产业。仲举生四子:以富、以义、以信、以清。永乐二年(1403),仲举携眷由南海迁居阳山县城东街暂居,永乐十九年(1419)转迁到今阳山太平镇牛鼻岩村定居。尔后,长子以富留居牛鼻岩,次子以义和三子以信移居太平钱塘,四子以清移居太平毛峎。
四子中,以三子以信的后裔最为兴旺。其曾孙默政生育九子,除排行第5的尚锋留居太平钱塘外,多数外迁:长子尚纯迁阳山犁头中心村,次子尚济迁阳山水口湟池村,三子尚锦迁清远王田村,四子尚錂迁广州底水村,六子尚锯迁阳城畔水村,七子尚镇迁阳山小江婆庙村,八子尚忠迁广西贺县龟墩村,九子尚祥迁阳城河边寨村。
在今阳山县境,毛仲举的后裔散布大部分乡镇,尤以太平、小江、犁头、阳城为多,成为名列第8位的阳山大姓。在清远市内,清新滨江地区、连南寨岗地区以及连州九陂等地的毛氏,皆为其裔。全市共有其裔1.6万余人,约占全市毛姓总人口的84%,成为清远毛氏族群中的主体族支。
毛仲举的裔孙,除务农经商外,求学习文的人才亦众。明清时期,这个家族出过居辰、孔鹏、彩彰、健彩、琼文、惠文、尚贤等太学生,天成、天驱、天汉、天眷等监生和国学生显章;被授予登仕郎的有耀智、瑞光;被授予文林郎的有瑞华等。另在武方面亦有成就,清康熙年间,族人毛文蔚、毛彦龙分别考中己酉科(1669)和壬子科(1672)武举。
毛仲举的后裔毛鸿筹(阳山犁头镇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不俗的表现,阳山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他曾任副县长(1965年病逝)。在当代,毛仲举后裔毛轸(阳山太平牛鼻岩村人)因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表现突出,1957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并参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奖给他白马一匹(1985年病逝)。上述2人的生平事迹均入录于新编的《阳山县志》。
英德有1300多毛姓人,主要集居于沙口镇,开基祖毛法禄,清顺治年间由翁源坝仔迁入,至今已传13代。这支毛氏属由闽入粤的客家毛氏的后裔分支。
连南三江毛氏来自浙江。其始迁祖五粼携其弟六粼于清乾隆年间赴三江协台任军职,因而落籍三江。第3代传人毛石生官至三江协台骑都尉,第4代中有1人官至三江协台左营把总,第5代裔孙中,毛永亨官至三江协台中军都司。这是一支驻军家族,今已传到第11代。他们原居三江新城毛家巷,现五粼公的后裔已外迁广州,北京等地,仅有六粼公的后裔延居三江城西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居住在河南临汝的周氏,部分人于秦代迁往沛郡,成为当地著姓,西汉大臣周昌、周勃、名将周亚夫即属此支。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士族随晋室同渡,有一支周氏迁往姑熟[又称姑孰、南洲,今安徽当涂]。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这是周姓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时,河南周氏族人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称其先祖为郑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迁往福建宁化石壁乡,还有一支徙居永定。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唐代元和年间,除沛国周氏、长安周氏为周赧王的后代,河南周氏为鲜卑族改姓外,大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5世孙周燕,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当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
先秦时代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
汉武帝时,从元朔(公元前127)二年到元封(公元前110)元年的20多年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实施的大规模移民,移民人数不少于120万。移民最远的距离为二三千公里。当时汉朝的总人口大约是3600万,移民占总人口的1/30。到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东汉西南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唐姓,如《后汉书・南蛮传》称白狼王有唐姓,可能与黄帝后裔有联系。但陇西的羌族中的唐姓与黄帝裔孙却没有关系(见《三国志・郭淮传》),她应该是伏羲女娲氏族的后裔。
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唐初有河南固始唐姓移居福建,《漳州府志》载曰:“陈元光开漳,有唐姓将佐随之入闽,则在唐初已有唐姓自光州南迁于闽矣”。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禹州境内,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战国或秦时,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东汉时,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今河北省景县)。南北朝时,有渤海郡人高欢,曾在北魏执魏政达16年之久,死后,其儿子高洋便代东魏称帝,为北齐。京兆高氏又有与北齐同祖,初居文安(今属河北),后迁徙到京兆。吴丹阳太守高瑞,初居广陵,其后迁至秣陵(今属江苏)。高氏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唐初,有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高钢(河南高氏)因避"黄巢之乱"南迁入闽,为高姓入闽后的始祖。在汉末时,又有一支高氏由陇西(今属甘肃)南迁至滇中(今属云南),后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间,高升太夺取大理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子高太明,于圣绍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封为中国公,世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