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的原因
1.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
主张: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巴甫洛夫是经典性条件反射代表人物,在他的狗进食摇铃实验中,后来因为只给狗呈现了铃声而没有给食物,这种联结没得到强化,慢慢的狗听到铃声就不流口水了,这就是自动消退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学习过的知识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如果我们学完不及时复习和巩固,这些痕迹得不到强化就会导致遗忘,直到记忆完全消失。
2.干扰抑制说
代表人物: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主张: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例子:学习了汉语拼音之后再学习英语时总是把字母的读音读成声母的读音。
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例子:当我们能熟练使用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又对我们回忆汉语拼音产生干扰。
其实也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解释我们生活中的现象:我们经常会觉得早上和晚上学习效果好,中午学习效果差,其实就是因为早上只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晚上只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不管是早上还是晚上都只受到了单一抑制,而中午既会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也会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受到的是双重的抑制。
3.动机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张:认为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在学习中,由于紧张导致遗忘,就是情绪受到了压抑所致。而有时候我们会选择将一些痛苦的事情遗忘,不愿意再想起,这是动机受到了压抑。
4.提取失败说
代表人物:图尔文
主张:这种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就像我们在一个图书馆中找一本书,我们不知道它的书名、著者、检索编号,虽然它放在书库中,但我们也很难找到它。因此,在记忆材料时,我们尽量多地记住材料的其他线索,会帮助我们在需要时较容易地提取。
5.同化说
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主张: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提炼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奥苏贝尔认为在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者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加深和扩充。比如,我们学习了乘法之后就可以用乘法去简化加法,这就是一种用高级概念代替低级概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