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锋

2023-12-02

中锋是中国书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笔法。无论是人物画中的游丝描,还是花鸟画的双勾,乃至山水画中的披麻皴等都会运用到中锋。“中锋”又称正锋与传统儒家的“中庸”、“中正”思想相暗合。蔡邕《九势》有云:“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在中锋行笔过程中,因笔毫平铺于纸上,笔尖已不存在,所以称 “笔心”。所谓“中庸”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后来的学者则解释为“动态的平衡点”。文中“常”字最可玩味,与“动态的平衡点”可以互相生发,它意味中锋的运行过程中,笔心经常能在点画中运行,但并非“永远”、“必定”。

★运笔操作要领
用笔中锋的关键之处在于下笔时缺少了一些运笔的动作。一位有经验的书画家能够从线条边廓的形状变化感知书写时对笔的控制方式或者说笔法的运动形式。

在勾线时我们首先要对线条的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形态作细致的观察。起笔时要注意圆转方切的用笔变化。在笔尖着纸的那一刹那心中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起笔有藏露、方圆之别,它们是依据物像的不同形态以及画面的需要来制定的并非是随意而为。藏锋气包,露锋神纵。圆笔蕴藉,方笔爽利。起笔宜缓,落笔下按后不能急于行笔,而应该有一个衄挫调锋的过程,待笔锋调正后再行笔。孙过庭《书谱》云:“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衄——本意是指鼻子流血。呼气时下流,而吸气时回上。联系到用笔即笔既下行又往上,右行又往左的联系用笔动作。挫——是指顿笔后将笔略提,挫动笔锋。挫法的动作要快,要注意分寸。不可脱节,也不可不及。

行笔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锋的过程,它会受到所绘物像、画家所处的周边环境、身体状况、情感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中间的行笔不仅能表现物象之质地美、动态美,同时也能表现出用笔的笔力和节奏之美。

收笔时笔意和笔力要送到笔画末端,宜快,并且有回收之势。即所谓“无往不复”之理。如此则圆润丰满。

起笔

行笔

收笔

起笔宜缓、欲右(下)先左(上)、圆转方切

提按、疾徐等随物像、情感的起伏而变化

疾回、无往不复

★常见病笔诊断
▲锋芒外露

▲浮怯

▲涨墨臃肿

★作品赏析
于非闇的《红牡丹》,画中牡丹的花头及叶子都是以中锋勾成。花与叶子的造型除了透视之外,画家很好的利用线条提按、粗细、轻重来凸显空间。

于非闇 《红牡丹》

宋画《出水芙蓉图》荷花的外形及花瓣上的脉络,全以中锋线条勾画而成,十分讲究。如花瓣上的纹脉用线,自瓣尖至根部。虚起虚收,中间粗两边细,空间感极强,给人以无限遐想。画家用线虽细但是不纤弱,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轻盈,很好的表现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阅读0
分享